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以实干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基

2021-07-18 11:15  渭南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文 衡俊昌

7月15日至16日,我市领导干部研学考察团到西安市、西安高新区和渭南市考察园区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农业产业园等。

汉中是一座善于学习的城市。多年来,一直努力跟关中平原的城市找差距、补不足、学经验。随着大西安战略进程加快,周边城市虹吸效应也日趋显现。此时的汉中,更加需要“他山之石”带来新思路、新动能、新未来。跟随着考察团的步伐,学习的目光又转到了西安市和渭南市。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成立30年来,西安高新区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政策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各项发展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始终居于第一梯队。2020年,西安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2410.08亿元,增速12.3%,总量占到全省的9.2%、全市的24.1%,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2%,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产业基础、科技创新潜力等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再次交出“高分答卷”。

在西安高新区,总投资近20亿元、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的西安高新一中新校区项目,从开工到满足开学使用条件只用了370天,体现了项目建设的“高新速度”。考察团一行来到高新区,就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进行参观学习。看布局:丝路科学城总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由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和硬科技产业区3个片区组成,聚集10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形成“一城三区十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承载高新区“556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10个产业组团,即科创金融、光电子、科教创新、生物医药绿色装备、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国际社区、生态文创、科学中心组团。看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106亩的丝路(西安)前海园项目,自今年元月开工,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已有前海金控西北总部、世纪证券西北总部、东亚前海证券等23家金融机构签约入驻;嘉会坊以“创业+商业+文创”的特色模式,汇聚了众多创业团体、创孵机构、文创实体组成的多维度孵化链条,累计注册企业逾2300家,孵化毕业企业218家,已成为“政产学研用金介才媒”九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综合体。

2017年底西成高铁开通,将汉中与西安的距离缩短到1个小时左右,纳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要求,要深度融入大西安、服务大西安,利用好西安大龙头、大枢纽、大平台、大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对接关中特别是西安资源要素,定期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建好西安“汉中飞地”,探索建立省级自由贸易试验协同区,做好两地产业联动配套,做优高品质服务供给,推动要素互通互补、人文交流联动、产业镶嵌相融,实现共享共赢。

就目前发展来看,汉中与西安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产业可以融合互补、项目可以融合互联、两地可以融合互学。西安工业基础和航空航天优势可以补充汉中工业短板,汉中生态环境、生态旅游资源又是西安无法比拟的。带着合作共赢的愿景,带着学习取经的态度,考察团来到了西安幸福林项目建设现场。精细化管理是当今社会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程度。汉中要融入大西安,首先要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该项目占地1843亩,总投资240亿元,通过一体化规划地上景观、市政道路、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地铁配套5大业态,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智慧多元、生态空间绿色永续、历史文脉传承鲜明的地下空间利用工程,打造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集约利用典范。

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宽阔地带,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9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旗帜鲜明抓发展,晒比拼超促实干,脱贫攻坚夺取胜利,城市面貌不断提升,民生事业共建共享,自身建设得到加强,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866.27亿元,增长0.2%;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58亿元,下降1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304元和13741元,分别增长4.8%和7.6%。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400.71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4%。

2020年汉中实现生产总值1593.4亿元,和渭南的差距272.87亿元;而5年前,2015年汉中实现生产总值1064.83亿元,和渭南差距404.25亿元。“十三五”期间汉中的追赶超越,确实缩小了和渭南经济总量上的差距。然而,5年的时间,渭南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34.9:45.1;65.5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3075元,增加至10549元;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城镇年均新增就业5.8万人;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5万套,解决20余万群众住房困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态势、创新高效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的浓厚氛围、干事创业的昂扬激情,给人以强烈的思维碰撞、巨大的思想触动和深刻的思路启迪。

就工业发展来看:渭南全市工业倍增重点项目165个,截至5月底已开工133个,开工率80.6%,提前完成半年目标任务;共申报“专精特新”企业21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渭南高新区帝亚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60亿元,利税2.7亿元,带动2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生产,推动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中国酵素城规划总面积15000亩,目前已建成投用产业核心区300余亩,产业孵化示范区和产业示范园200余亩。工商注册各类酵素企业73家。2020年已形成食用酵素产能约15万吨,约占全行业(47万吨)产能的1/3;累计研发各类果蔬酵素、中药酵素、功能性食品等100余种。就农业发展来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的华山牧乳业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占地面积约105亩,2016年3月开工,2017年3月建成投产,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一年建成”的渭南经开项目建设新速度,全面建成、扩产释能后,可实现年产30万吨,产值约20亿元,税收过亿元,带动生产、销售、物流、运输等就业人数约万人。渭南葡萄产业园按照“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立足第一产业用地性质,采用第二产业管理模式,附加第三产业服务功能,使临渭区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变,由传统平原农业区向景观农业区转变。

短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无论是提升远景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全面性,还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高质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亦或是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关键在人,核心在干。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各级党员干部要直面“标兵越来越远”的竞争态势,敢于把自己置身更大格局中去定位、去分析,勇于在比较中明晰差距、找到不足,在比较中明确思路、赛出成绩,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焕发奋起直追的精气神,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实心实意地干、老老实实地干、实实在在地干。以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责任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拉满弓、铆足劲,当先锋、出全力,朝着我们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理想和目标,接续奋斗!

上一篇:汉中(北京)离岸孵化器揭牌仪式在京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