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通讯员 刘炳林)宁强县紧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创国卫等机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推进乡村环境净化、序化、绿化、美化和亮化,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多点开花、全域提升、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打造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市级卫生镇(村)68个。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国家卫生县城”和全省“生态建设强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为切实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该县积极构建县级领导带头包抓、县直部门分类主抓、乡镇承担主责、村组具体实施、村保洁员专职负责的五级联动整治格局。县上坚持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彰显特色,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风貌整体性管控,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村庄规划,确定集聚提升类村庄141个、城郊融合类9个、特色保护类22个、其他类型28个,完成100个村庄规划、5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及31个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让分散的资金“握指成拳”,实现效益最大化。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整合资金8638万元,其中用于环境整治6258万元、厕所革命94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1435万元。同时,加强各类保洁力量统筹,整合全县乡村保洁员716名、河道保洁员202名、道路养护员及扶贫公益性岗位1313名,200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拥有保洁人员6名以上,保障了环境整治工作高效开展。
该县紧盯农村“生活美、田园美、村庄美”目标,用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政策工具箱,实现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美丽蝶变。县上结合脱贫攻坚,建成供水工程687处,完成10千伏及以下线路新改建1200千米,新改建农村道路783.5公里,全县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和安全饮水达标率、电力入户率、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结合全域旅游,分别打造县城至青木川山水画廊风景带、县城至草川子巴山云顶花园风景带、玉带河美丽田园风景带、金牛峡秦蜀走廊风景带,在道路两侧植绿护绿、见缝插绿、腾地造绿,形成了自然成趣、绿量丰厚、色彩丰富的乡村景观大道。突出节点打造、串点成线,着力抓好青木川古镇、汉水源森林公园、东城新区、子龙新区等示范点建设,精心打造古城村生态湿地、二道河荷花园、巴山石羊栈梯田等特色节点景观30余处,形成“一路山水一路景”。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打造肖家坝村、回民沟村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建设西沟村、汉水源等“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13个。
该县坚持标本兼治,在强力治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在全面推进垃圾、污水和粪污整治的同时,围绕“八清一改”“五净一规范”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乡村主干道做到“一日一扫、巡回拣拾、全日保洁”,非主干道做到“两日一扫、定期拣拾、动态保洁”。对农村屋边、路边、田边、水边“四边”及山体、水体“两体”裸露垃圾和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有效清理。积极发动农户拆除旧房危房,清理残垣断壁,进行植树植绿,创建省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18个、市级生态村12个、市级绿色单位3个。
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突击式应对”向“常态化管理”转变,县上制定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调度制度》《督导检查制度》《投诉举报制度》和《保洁员考核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并纳入镇办年度工作考核,进行“月督导、月通报”。各镇办村把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逐家逐户落实“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做到有制度、有措施、有责任、有奖惩。各村利用农民讲习所、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卫生健康知识,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主人翁”意识,并创办农村环境整治“超市”,对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在“超市”兑换商品,引导群众由环境整治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进而变成“推动者”和“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