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郭颖 通讯员 黄小晏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闪光耀眼的名字,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没有辉煌的成就,只是恪尽职守攻克工作中每一个难题;他们没有华丽动人的外表,却有着一颗真诚朴实的心。他们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扑在救助管理事业上,本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宗旨,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爱心工作,他们就是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他们倾注真心用真情,织密扎牢救助网,不断探索救助服务新路子,谱写救助服务工作新篇章。
谋创新 精细服务强管理
市救助管理站现有职工15人,其中党员9名,40岁以下青年职工10人。2016年,市救助管理站由北市区迁往新区东环路南段。基础设施好了、办公条件变了,他们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为生活无着落的救助对象寻亲寻家的初衷不变。面对流浪乞讨人员、精神障碍患者,他们不因难以交流而厌烦,像对待亲人一样给流浪乞讨人员洗澡、梳头、喂饭、换衣、陪护看病,冒着酷暑、严寒和疾病传染等风险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家人身边,并且随时接收、随时关爱、随时送归,用微笑与爱心展现了民政救助人的风采。
他们主动与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在大街小巷开展劝导救助,向市民、民警、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夜间保安人员等发放爱心救助卡,制定了爱心救助奖励办法,建立健全了全市四级救助网络,实现辖区救助全覆盖,确保生活无着人员随时都能及时得到救助。在站内创新完善了救助服务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在站服务项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媒体记者、社会爱心人士等具有广泛代表性人士,担任救助管理工作监督员,使救助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化。从管理入手,在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的同时,创新制定了《救助站职工工作手册》《救助站信息协查落实办法》《在院治疗患者巡查制度》等,使救助管理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攻难关 寻亲寻家显真情
寻亲寻家彰显的是民政人的爱民情怀,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关爱,温暖着无数受助人员及其家人的心。
2016年,市救助管理站长期滞留在站人员36名,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2岁,有的在站滞留长达4年多。为了帮助长期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早日与亲人团聚,该站将寻亲寻家作为突破口,明确寻亲寻家工作内容,建立受助人员身份查询、家庭查证长效工作机制。为了提高治疗托养受助人员的诊疗效果,引进医疗机构竞争机制,将36名精神智障人员分别托养在两个定点医疗机构,组织人员定期巡查、与受助者逐一沟通聊天,做好谈话记录,从残缺不全的只言片语中捕捉有用信息,并了解受助人员的身体恢复情况、病情治疗情况。
2020年6月19日,开展了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采用“云开放”形式,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作用,创新采用公众号等发布寻亲信息,成功寻亲20起。
5年来,他们为73名精神障碍患者寻亲寻家成功,帮助22名长期寻亲无果的流浪乞讨人员落户铜川,妥善安置在市社会福利院。从2019年起,长期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全部清零,至今还保持着动态零的记录。
再发力 未保工作续新篇
在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同时,市救助管理站把流浪未成年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保护列为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救助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救助设施、各类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017年,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成立以来,他们按照“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的要求,不断拓展救助保护领域,持续对未成年人开展援助和支持,重点把全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部纳入有效监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会力量,开展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救助服务。
经过探索和实践,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立形成了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两项机制以及监测、管理、培训、保护、关爱、平台“六大体系”。3年来,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共计44人,49770名未成年人受益。
展风采 志愿服务显担当
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做好日常救助工作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党员干部成为群众身边亮丽的“红色风景”。
2018年,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组建成立了太阳花志愿服务队,先后组织开展了多个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此外,结合创文保卫工作,青年志愿者先后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协助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理野广告,联合社区开展道德讲堂、文明交通劝导、垃圾分类倡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进社区开展平安建设志愿服务行动,时刻关注社会舆情,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争做良好社会化风气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先后荣获“省级青少年维权岗”“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市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全体工作人员一直努力将这份爱和善意坚持并传递下去,让那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爱的陪伴下成长,让那些流浪乞讨人员在善意的照顾下生活。他们用爱心 打 造 暖 心 驿站,把温暖和关爱带给了被救助人员。他们用无私奉献的救助精神诠释着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