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最近,在镇巴县兴隆镇挂职副镇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杜好田登上了热搜。4月22日,腾讯新闻这样报道:
刚刚,《人民日报》点赞了汉中的一位副镇长,他把学问撒在了大地上,把论文写在了田野里。
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土豆种植面积大、品质好,但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土豆打不开销路,卖不上好价钱,当地农户一直十分头疼。杜好田是西农的在读硕士,他和他的团队为了解决兴隆镇的土豆滞销问题,向当地引入了西农的彩色马铃薯,并开发出了彩色马铃薯锅巴,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
于是,网民亲切地称杜好田为“锅巴镇长”。
杜好田从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彩色洋芋、研发洋芋锅巴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确实值得点赞。但人们可能不知道,镇巴县在清代就已经种植彩色洋芋了。
光绪五年(1879)编成的《定远厅志》卷八《食货志》“物产”中记载:洋芋,有红、白、黄、乌四种,宜高山,喜旱畏潦,作饭作菜皆可。
可见,140年前镇巴种植的洋芋就有“红、白、黄、乌”四种颜色。笔者小时候(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老家也见过这四种颜色的洋芋,其中一种叫“铁乌洋芋”,圆疙瘩,蓝黑色,很硬;红洋芋多呈长条形,皮红,很薄,去皮后肉质略红,颜色没有新闻图片上的那么艳。
其实,镇巴境内不仅兴隆镇土豆种植面积大、品质好,全县皆然。在镇巴,土豆通称“洋芋”,很早就开始大面积种植了。《定远厅志》卷八《食货志》结尾说:定远居万山之中,统计水田十之一,山地十之九。稻谷能久贮而出产无多,包谷较多而不能耐久,至于高山,全赖洋芋为生活。
可见,在历史上,洋芋对解决镇巴人的生计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洋芋”的“洋”字表明这种作物是一种舶来品——它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17世纪才由华侨从东南亚带入中国。由于洋芋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很快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为支撑中国近代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1996年版《镇巴县志》“大事记”记载,“(1958年)6月14日至17日,汉中专署在本县及分水乡降东河农业社召开全地区洋芋生产现场会,总结交流洋芋防疫、高产经验。”这个现场会表明,当时镇巴的洋芋生产在整个汉中都很好。那一年12月,国务院授予镇巴县“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或许与当时镇巴的洋芋生产搞得好有很大关系。
记得那是包产到户第二年——1982年,我们老家那里的洋芋大丰收,挖开沙土,连石头边上都会滚出一个个笑眯眯的洋芋来,家里的洋芋堆成山,人们都兴奋不已——不会再遭受饥饿了。洋芋丰收成为改革开放后山民解决温饱的标志。
现在,洋芋作为主食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它饭菜皆宜、制作方便、蒸煮炒炸均可的特点,吸引了最广大的味蕾,在人们的食物谱系中依然占据着非常突出的位置。今天,镇巴的洋芋在全国出彩,符合历史的逻辑。朴素的洋芋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贝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