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秦陇华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曾经纵横交错着无数条古驿道,它们各具特色,承载着异彩纷呈的文化积淀和自然景观。但鲜有人知,在陕西省铜川市东部崇山峻岭中,有一条铜官古驿道。它从渭南市富平县底店村起端,在连绵的大山和古村落间蜿蜒北行,经铜川市印台区上店村和铜川市王益区店子坡村、灰堆坡村,汇入现在的210国道,全长60公里。
该条古驿道位于长安正北方向,地处京畿之地。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查阅历史文献,笔者认为,它不仅是年代久远的驿道,也是丝绸之路北线的一条支线。
一、铜官古驿道形成渊源和历史文化遗存
铜官古驿道的肇始,应从北魏政权讲起。439年,北魏统一了我国北方,但是,北魏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等族人民在领袖盖吴领导下,在杏城(今黄陵县西南)爆发了一次大规模起义。一年后,起义军被太武帝拓跋焘率军镇压而失败。
北魏政权为了消除杏城起义带来的影响,加强对关中、陕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太平真君七年(446),撤销了驻扎于今铜川市印台区济阳山的同官护军,在高坪塬设立铜官县,并开通南北方向的驿道。这条驿道成为连接陕北与关中的交通要道。此后1500余年间,铜官驿道一直发挥着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大通道作用。商人们从关中平原出发,通过这条驿道进入陕北,一路西赴甘肃,一路北上内蒙古,另一路东渡黄河,抵达平城。直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铜(川)富(平)公路的建成,这条古驿道才基本停止使用。
铜官古驿道上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有:
底店村,是古驿道的起点。底店村位于八百里秦川北部边缘,紧邻底店山,南距富平县城26公里,现归富平县薛镇管辖。这里是从富平北上铜川的交通要冲,旧时建有高大的城堡,残壁至今犹存。
上店村,属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管辖,坐落于底店山顶部,距离山麓下的底店村约10公里,曾是南来北往的商队的投宿地。旧时,村中建有八座骡马店,皆为平房。
陈炉镇,坐落在邻近古驿道的炉山上,是陕西省著名的陶瓷产地。近年来,经考古发掘,将其创烧期定于金末元初。其窑场被考古界定名为“陈炉镇耀州窑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其产品也是通过古驿道贩运的。
店子坡村,坐落在铜川市王益区军台岭西面的一道斜坡上,距离东南方向的上店村约5公里。这里保存着古驿道旧址最完整的地段。旧时,该村是客商们的投宿地,客栈皆为凿建在山崖上的黄土窑洞,现存遗址多处。村外有一眼古老的山泉,名曰“狗刨泉”,是客栈的重要水源。该村另一处古迹,是凿建在山沟半壁上的窨子群,多达数十孔,连绵1公里。其内部彼此相通,成为悬崖上的地道。凿建年代不详,当地人认为是古代的“藏兵洞”,为防守驿道而建。
军台岭,因古代在此驻军而得名。海拔1333米,山势陡峭,四面低窪。山坡上,古驿道仍保持原貌,且为行人使用。1948年11月,解放军攻克军台岭,全歼守敌。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2015年新建了军台岭战斗纪念碑,高15米。
高坪村,距离店子坡村约1公里。该村即北魏时铜官县城所在地,村中迄今仍保留着大量历史文物遗迹。高坪村兴元寺塔,石质七层,是陕西省现存唯一的元代幢式喇嘛教石塔,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坪仰韶文化遗迹位于村西部,是铜川市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新石器遗址。
灰堆坡村,位于王益区青年路,距离西北方向的店子坡村2.5公里。古驿道从西面进入该村,至青年路中心地段(现青年路小学对面)汇入210国道。
斗转星移,铜官古驿道逐渐被世人遗忘,但这条千年驿道以其历史之久远、使用时间之长久、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之丰富、文化积淀之深厚成为中国各条古道的佼佼者,堪称“渭北第一古道”。
二、铜官古驿道为丝绸之路北线的一条支线
经过进一步实地研究和查阅资料,发现这条古驿道是丝绸之路北线的一条支线。
我国学术界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指从长安西去河西走廊的北、中、南三条干线,很少提及支线。但在历史上,随着战乱的发生、商品集散地的更替、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口的迁徙,丝绸之路并非固定不变,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商队总是在根据线路情况选择行走方向,有可能选择直接西行,也有可能绕道北上。正如隋代学者裴矩所说:“三道诸国,亦各有道,南北交通。”三条干线之间虽然相隔有茫茫大漠或皑皑雪山,但它们其间有许多支线纵横交错,彼此相通,形成网状格局。铜官古驿道正是丝绸之路北线的一条支线。
研究丝绸之路的专家田恒江、周德广指出:“丝绸之路另有一条线路,就是经延安、榆林,又向西南经靖边、定边、盐池,在灵武渡黄河,再经中卫到甘肃的古浪县进入河西走廊。五代时高居晦出使于阗(今新疆和田),北宋时和尚继业去印度,都是走的这条道路。”(见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漫记》)。陕西师范大学袁黎明教授写道:“此外,还有一条从长安至延州(今延安)、夏州(今白城子)、丰州至西受降城,达到回纥的牙帐,至杭爱山北麓西北行,越阿尔泰山由此去西亚。”(《简论唐代丝绸之路的前后期变化》)他们笔下的这条线路,是北线的一条支线。
根据其他资料显示,这条支线从长安出发,经铜川北上,又分为两路。其一经过今彬县、长武,进入今甘肃泾川、平凉,再经今宁夏固原转向北进,过境至甘肃靖远,在鹯阴渡口或阴口渡口渡过黄河后至姑臧(今甘肃武威),入河西走廊。另一路经延安、榆林,又向西南经靖边、定边,在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经中卫到达甘肃古浪进入河西走廊。
今天的铜川市,在长安的正北面以长安为起点,经富平、铜川北上的铜官古驿道,应该是这条支线的一部分。另外,从长安出发,经耀州、王益区沿漆水河而建的“官道”,亦属这条支线。但漆水河两岸悬崖壁立,官道窄狭、崎岖,不过是在青石砭上踏出的羊肠小道。再加上昔日漆水河水量比现在汹涌得多,每逢淫雨季节总会淹没官道,在耀州岔口、王益二十里铺一带尤甚。每逢此时,商队不得不翻山越岭,行走在铜官古驿道上。
丝绸之路的这条支线,后来发展为从长安通往陕北的主要商道。直到上世纪30年代亦如此。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陕西实业考察?陕北交通之考察》一书记载:由西安通往陕北的道路中,“由耀县(今耀州区——引者,下同)至延长为骑行或徒步路段,长约七百里。其路程由耀县进至同官,再北向宜君进发,即穿越深山入中部(中部,县名,即今之黄陵)。沿洛水上溯,经洛川、鄜县(今富县),以达甘泉、肤施(今延安)。有时穿山越谷,有时沿沟循河。再进至省北边境之榆林。所有旅行代步,非乘驮轿,即骑骡马。输往陕北宜君、中部、洛川、鄜县、甘泉、肤施、延长、宜川各县的大宗商品主要为布匹、杂货两项”。
学术界一般认为,从长安北行,经铜川通往延安、榆林的这条古道,是在隋唐以后才逐渐畅通的。在此之前,连接塞上的交通大道,是秦始皇时筑的直道,在今陕甘交界的子午岭上。但是通过考察发现,北魏铜官县城址,在军台岭西麓、高坪塬上,紧邻铜官古驿道,显然是为守卫古驿道而设的。由此可知,在北魏时铜官古驿道就已畅通。
由以上考察研究可知:作为丝绸之路北线的一条支线,铜官古驿道在隋唐之前就已经畅通。随着探索和研究的深入,必将进一步揭开这段古道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