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本报记者 程红兰 王艳 李由
如果说追溯凭证是农产品的“一代身份证”,那么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农产品质量追溯二维码相融合的“码”“证”合一并行,可以说是农产品的“二代身份证”。这张“二代身份证”是我市在前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结合合格证制度,在全省首个推行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
阳春三月,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耀州区石柱镇马咀村陕西诚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包装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
“我们的水果西红柿口感好得很,皮薄瓤甜,使用有机肥,运用绿色防控技术。”陕西诚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黄维光自信满满地说。
西红柿口感咋样?消费者可以用嘴品尝出来,可是,绿色、优质、安全却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消费者辨别?
“只要有施肥、播种、灌水等农事活动,我们就要把相关数据上传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里。你看!这里面清楚地记录了大棚里西红柿的生长过程。”正在电脑前上传当天生产数据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我们的西红柿成熟采摘后,在包装盒贴上‘码’‘证’合一的标签,消费者首先就能看到生产者信息、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只要再拿手机轻轻一扫,农产品合格证、生产档案、质量保证等信息就会一目了然,守护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黄维光告诉记者,自从实行“码”“证”合一模式,公司农产品的市场更大、销量更多,对企业在品牌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实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双赢。
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码”“证”合一模式是在追溯系统原有功能基础上,将信息化应用到合格证制度落实中,打印出带追溯二维码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标签,展现内容包含了产品品种、数量、生产者、质量安全承诺等合格证信息,还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开具过程简便易操作,反映内容更加全面。去年,我市农业农村部门以鲜桃、苹果、蔬菜、禽蛋等特色优势品种为重点,在全市筛选了生产有规模、产品有代表性的22家企业,推行“码”“证”合一模式。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行“码”“证”合一模式,力争年底达到100家。
有了好模式,如何确保更好地落实?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工作人员白亚峰介绍,相关监管部门定期会对生产主体开展现场检查、指导和抽检,确保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信息的对接及动态的管理,并做好相关制度制订、业务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平台内生产主体实现农产品的主体信息、生产信息可追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监管部门通过调取电子化的生产记录,就可以掌握企业农产品生产中从育苗、除草、防虫、采摘等一系列过程,看到生产过程中企业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情况,获得生产全过程信息,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产品采摘是否达到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为监管提供依据。
“‘码’‘证’合一模式的推广,既落实了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又推进了质量安全追溯应用,使农产品有了‘身份证’,夯实了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了产品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说,下一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将落实相关指示要求和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码”“证”合一模式,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