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下午,由资源学院主办的“资源论坛”第55讲于校本部雁塔校区伯声报告厅举行。我院李金宝老师作了题为“矿床成因理论新思维与找矿新思路”的学术报告。资源学院院长李荣西,教师王冉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由资源学院副院长王晓峰主持。
李金宝老师的报告主要对矿床学的如下问题加以理论解释:
1、为什么内生矿床中钼、汞、铋、铅、锑、银、铜、铼、釙、铊、镍、钴等元素无氧化物。
2、为什么没有热液型的铬铁矿床。
3、为什么热液矿床总是有石英脉共生。
4、为什么没有岩浆型锰矿床,没有岩浆型金矿, 而铂族元素均与超基性岩浆有关。
5、内生成矿中元素共生组合的物理因素。
6、为什么自然界有的元素很分散,成矿差;有的元素容易富集成矿?
7、为什么小岩体含矿的概率高?
8、为什么成矿与花岗斑岩有关系。
报告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地球形成过程中元素的化合规律以及矿产成因的相关性,李老师主要从物质状态与温度、高温气态原子的降温过程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接着,李老师介绍了内生成矿热液中硅酸对元素的迁移作用,尤其是对成矿物质的沉淀的原理、条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后主要介绍了内生成矿中元素共生组合的物理因素,对多种金属、非金属元素,气体、非气体元素等的共生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李老师以西秦岭金、锑矿的垂直分带规律,河南省灵宝大湖金、钼矿等为例详细剖析了元素的物理性质。
李金宝老师具有丰富的野外地质实践经验,在元素丰度规律与找矿、地球与天体演化等方面取得独到的见解。经过长期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总结发现了内生成矿中元素共生组合规律、成矿元素的迁移作用和成矿机理。公开发表论文提出“太阳系规则行星只有8个,冥王星是一个不规则行星”,9年后即被国际天文学界所确认;最早预测了距土星21.48万公里处的卫星,在7年之后被美国发射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在21.1万公里处发现,并被命名为土卫33。发表学术论文18篇,出版56万字科学专著《宇宙与地球科学》。
副院长王晓峰主持报告会
李金宝老师作报告
供稿:余东洋 供图:梁国冰 审核:李脉 网络编辑:邹东晓 责任编辑:荆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