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冯宗宪:立足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起点,推动中国—中亚地区高水平合作发展

2023-07-11 11:09  西安交通大学

核心观点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开启双方合作新时代。

峰会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新篇章,对于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都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中亚峰会于5月18日-19日在古都西安举行。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国际化大都市,选择西安作为举办地,使这场中国和中亚五国元首首次举办的机制性峰会,更加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意义。

此次中国—中亚峰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了西安宣言,形成54项主要合作共识和倡议,19项拟成立的多边合作平台,达成9项峰会框架内的多边合作文件。本文将其主要概括为新理念、新机制、新起点、新领域、新价值链和新通道等六个方面。

第一,合作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地区各国人民未来,中国和中亚五国决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命运共同体在区域层面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中亚五国共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将成为落实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区域示范样本。

第二,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成立,常设机制设在中国。自2023年始,中国—中亚峰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为一方,中亚国家按国名首字母排序为另一方,双方轮流举办。各方将加快推进中国—中亚机制建设,重点优先合作领域尽快成立部长级会晤机制,全方位推动中国—中亚合作和相关机制建设。充分显示了各方愿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有助于加强对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第三,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新起点,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十年来,中国在中亚实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深化了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中国进一步巩固了来自中亚地区的能源及粮食供给,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周边保障。而与中国的合作,中亚国家增加了与口岸联通的陆路通道,经过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欧洲班列、中国中亚班列源源不断地行驶于中欧和中国中亚之间,互联互通等五通推动了中亚国家摆脱“内陆国”“双重内陆国”的困扰,为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地缘空间和广阔市场。此次峰会又为“一带一路”勾勒了下一阶段中国—中亚区域合作发展的新蓝图。各方将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新起点,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第四,全面提升贸易规模,拓展数字贸易、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愿充分发挥中国—中亚经贸部长会议机制作用,全面提升贸易规模。挖掘中国—中亚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潜力,拓展数字贸易、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各方愿提升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持续推动贸易发展,促进贸易结构多元化,简化贸易程序。各方将采取相应举措保障贸易畅通,扩大各国产品供应量,建立产业合作共同空间。各方愿推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合作发展,加快数字和绿色基础设施联通,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合作可持续发展。

第五,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升级中国同中亚国家投资协定,创造区域共同价值链。与会各方愿升级中国同中亚国家投资协定,鼓励扩大产业合作,提升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创造共同价值链。

第六,巩固中亚作为欧亚大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中国—中亚交通走廊通道建设。发展中国—中亚—南亚、中国—中亚—中东、中国—中亚—欧洲多式联运,包括中—哈—土—伊(朗)过境通道,途经阿克套港、库雷克港、土库曼巴什港等海港的跨里海运输线路,各方将推进中吉乌铁路加快落地建设。

“不行不至,不为不成”。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开启双方合作新时代。峰会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国家关系新篇章,对于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都将具有里程碑意义。为进一步落实峰会精神,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中国—中亚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深入研究,探索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提出构建中国—中亚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所需要的架构、元素和合作理念,以及促进本区域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思路。要分析区域命运共同体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还要深入研究中国—中亚峰会常设机制的作用和范围。研究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强对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其次,要站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新起点,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同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要依托峰会形成的积极成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吉尔吉斯斯坦“2026年前国家发展纲要”、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新乌兹别克斯坦”2022-2026年发展战略等中亚五国倡议和发展战略对接,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共同繁荣的合作新格局。

再次,积极打造成本低、服务优的亚欧陆海东西南北出境大通道。加快推进中国—中亚交通走廊建设,发展中国—中亚—南亚、中国—中亚—中东、中国—中亚—欧洲多式联运,包括中—哈—土—伊(朗)过境通道,跨里海运输线路,推动中吉乌铁路尽快开工建设,以及“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常态化运营。以中欧班列五大集结中心为载体,形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引致运输、贸易和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加快发展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和国内航空枢纽城市。加强互联互通,建设中国—中亚交通商贸物流枢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航空运输市场开放,逐步有序增开航班,不断织密空中丝绸之路;持续拓展面向中亚的空公海铁联运服务合作;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鼓励优势企业在中亚国家建设货物集散基地和海外仓,促进与中亚国家贸易提质增量、迈上新台阶。

第四,加快构建共同价值链,破解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断链封锁效应。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促进中国与中亚发展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加强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促进中国—中亚制造业合作,从传统的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能力输出和资本输出转变,加大农业产业合作,构成新型雁型模式,推动中国—中亚区域生产网络一体化,推动构建和促进本区域价值链治理升级,并在气候变化适应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五,要积极拓展高能级开放平台。一是升级中国同中亚国家投资协定,加强与中亚国家整体经济联系,推动该地区建立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持续打造市场化、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二是对现有的自贸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各类平台,通过提升和优化,构建国际化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高端要素,探索贸易规则制定等先行先试开放制度创新,形成更多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系统性制度创新成果,引领协同创新实现重大进展。由此,将使得中国内陆地区与中亚地区、欧亚经济联盟和东盟,以及“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六,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贸易新规则,努力对标CPTPP和DEPA等高标准贸易规则,推动形成RCEP实施与中亚合作发展联动,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当前,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风向标,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入发展联动的必然要求。RCEP反映了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对于世界贸易组织涵盖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规定,且在服务贸易、劳工、环境、知识产权以及数字贸易等新兴产业方面还订立了一些新规则。我们要利用RCEP生效后带来的机遇,努力对标CPTPP和DEPA等高标准贸易规则,进一步带动中国—中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第七,西部地区要将自身发展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发展步伐。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和本省、市定位,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集聚全球优质生产和服务要素,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机遇。二是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由贸易区协定伙伴双边或多边规则性开放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对差异化探索和赋权授权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制度移植、创新和风险可控的关系。四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集群、集聚、集约、高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锻造一批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并不断产生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分工为纽带,强化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经济协作,为打造中国中亚区域价值链作出贡献。五是优化开放环境,全面提升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居和生态环境,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六是推进内外交流合作,全方位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进一步发挥对西北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院长

文章刊载于2023年7月10日中国经济时报A04版

报道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29317.html

上一篇:计科院举办人事人才政策宣讲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