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乍暖还寒,一位令人尊敬的西迁人,一位深受交大师生爱戴的老人——潘季老师,离我们远去了。
“一辈子呆在交大,始终没有离开过。”1952年,18岁的青年潘季从从中共中央华东局调干进入到交通大学读书,1957年从电机系毕业后担任助教,随校从上海迁至西安。70多年的光阴,从青春到白头,浸润了他的交大品格,沉淀了他的交大气质,也绘就了他的交大情怀。
“听党指挥跟党走。”西迁之际,学校里举凡党员、骨干、进步青年都义无反顾、争先恐后,报名随校西迁,支援西部建设发展。潘季也不例外,他积极报名西迁,成为西迁时电机系最年轻的教师。在西行的列车上,他与师生们高唱着《歌唱祖国》,手持“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乘车证,怀揣着对党和国家的一腔赤诚,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成为科学教育战线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军中的一员。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面,都要为交大造福。”在交大,潘老师曾任超导研究室主任、电机系系主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在从事管理工作期间,他深刻研究办学规律,紧紧抓住彭康校长倡导的“党的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两条内容,带领学校稳健发展,取得了许多亮眼的成绩。他总说,西安交大是有分量的,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在交大这个平台上,都要为交大的事业发展去努力。爱交大、呵护交大,是他生命的主旋律。
“饮水思源,源远流长。”潘老师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百年校庆之际,学校建成了思源学生活动中心、宪梓堂、东亭、四大发明广场、千秋石等。钱学森图书馆获中宣部批准命名,大大提振了学校士气,也张扬了学校的形象和实力。他十分注重师生品德养成,保持了学校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传统。他曾说,交大不仅要饮水思源,还要源远流长。“源远”指我们的源头是创建于1896年的上海南洋公学、是扎根上海60年的交通大学,这个“源”到了西安,交大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发扬,而且要长久“流长”下去,这为的是学校的将来。
“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作为西迁亲历者、建设者,潘老师退休后一直深耕在弘扬西迁精神的一线。“只要单位有需要、学校有安排,我都参加。”他不遗余力地发挥余热,出席各种座谈会、报告会,给大学生、企事业单位讲述西迁故事,宣讲西迁精神,深受年轻同志欢迎。他常年深入学院、书院,在大学生中开展“传承西迁精神”“贤者对话青春”“纪念章里话初心”等形式丰富的教育对话活动,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养分。他说做这事有意义,很开心。
或许你曾聆听过潘老师的教诲,或许你只是在梧桐道上与他擦肩而过;或许他曾带给你温暖和砥砺,或许你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无论怎样,他讲过的故事和关于他的故事,会流淌在文字间,传诵在口耳中,浸润在人心里,集结成交大传统厚重与温润的一部分,汇聚成交大文化赓续相传的重要基因。因为,他爱交大,我们也爱交大。
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完成他的期许吧:“我感到年轻的一代非常有希望,他们会在强国的奋斗过程中比我们表现得更加出色!”
潘老师,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