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召开全校教育教学专题会。会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研讨,扎实部署近期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工作。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方式召开,常务副校长郑庆华,本科生院下属各单位、研究生院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副院长、副书记,各书院院务主任,学校督导组组长、副组长现场参会,本科生院下属各单位、研究生院主管以上人员、各书院院务副主任、专业/系主要负责人、实验中心主任、教务员及辅导员等近300名人才培养一线同志在线上参会。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主持会议。
专题会上,郑庆华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作了重点解读。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他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积极担负起交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涵养优良教风学风,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郑庆华对学校各项人才培养改革举措作出六项部署:一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转型升级、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校专业适应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二是以“两化三融合”思路做好2023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确保新版培养方案更好贯彻人才培养改革理念、提升人才培养特色质量;三是聚焦学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持续优化创新学校各类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基础人才培养链条,不断提升基础人才培养能力;四是大力实施“工程硕士博士专项计划”和“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两院”办学优势,提升产教融合、双导师协同育人质量;五是落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项举措”,做好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优化学籍管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六是持续推进数字化课程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图谱构建,网上考试、试卷数字化命阅存系统三个创新工程示范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应用强化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以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郑庆华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征程上,交大人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更加坚定执着的决心底气、更加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为培养一流高素质创新人才作出交大应有的贡献。
会上,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教务处副处长兰剑、教务处副处长杨建科、学生处副处长李新安、教务处副处长王一鸣、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张朝阳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程洁分别对近期重要工作及相关文件制定作了汇报和解读。
吴宏春从研究生体美劳教育、产教融合、教材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贯通培养计划、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及重点保障等方面对研究生教育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他表示,研究生教育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聚焦高层次人才需求,全面实施“双导师”制,持续完善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平台建设和育人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
兰剑从西安交通大学2023版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背景、调研情况、修订要点等方面,对照2019版培养方案,详细介绍了本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重要考量,并对方案的修订要求和工作计划作了汇报。他谈到,培养方案是贯彻人才培养改革理念、呈现人才培养内涵特色、落实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要依托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学业水平、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全面竞争力,深刻回答好交大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的核心问题。
本科生导师“怎么聘、怎么导、怎么评、怎么用”?班主任怎么发挥好班级日常教育管理职责?杨建科、李新安分别围绕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工作职责、工作要求、选聘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内容,对《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导师管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管理方法》及实施细则进行了详细解读。
如何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选择和转专业管理体系,引导本科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王一鸣从专业选择和转专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修订情况、学业预警和学籍处理实施细则制定情况深入解读了改进本科生学籍管理工作相关文件。他表示,要进一步夯实学院办学主体,从严做好学籍管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广阔空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张朝阳详细汇报了《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修订情况及《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实施办法》制定情况,对文件主要变化和有关要求作了重点介绍。他谈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和抽检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办法》修订不断强化本科培养过程管理,切实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
程洁结合学校数字化教育工程建设示范整体布局,对数字课程与数字教材建设、电子化考试平台建设和管理、知识图谱采集式学习平台建设三项创新工程的工作实施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规划进行了详细汇报。她表示,要坚定落实学校数字化创新工程示范的各项任务,推动交大实现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