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通识课程“钢琴演奏表演艺术”辩论赛的赛场上,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分坐两侧,就“钢琴作品是创作重于演绎,还是演绎重于创作”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该比赛作为西安交通大学首届“国运杯”系列辩论赛之一,是一场学科交叉、跨界融合、思维创新的课堂探索与教学改革,旨在提升西安交大学子的思辨思维和人文素养。
出席本次辩论赛的嘉宾有陕西国运教育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辛晓红、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建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陈灵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劲、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主任方小笛副教授、曹耿献副教授。同时,本场辩论赛邀请西安交通大学“国运杯”辩论赛负责人韩鹏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卫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西平教授担任评委。
辩论赛正式开始前,课程负责人文茹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成果做了介绍。她表示“钢琴演奏表演艺术”通识课程自开课以来深受同学喜爱,在学生选课中作为“秒杀课”,课程创立20年,经历了一次次升级改革。现在将辩论赛引入课程教学,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教改尝试,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知识结构更加完备,对演奏音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读。
教务处副处长杨建科教授作开场致辞,他代表学校教务处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在辩论赛筹备过程中的辛苦付出。他强调了通识课程的重要性,表示通识课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三层意义:首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同学们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能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传递真善美;其次,通识课程的开展促进了科学、哲学、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这践行了钱学森学长关于“大成智慧”的教育理念;最后,通过辩论的形式,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锤炼逻辑思维,增强问题意识,这对同学未来走入职场,走向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开始前,四位同学进行了暖场表演。从悠扬舒缓的《乌苏里船歌》到意志昂扬的《旱天雷》,从优美抒情的《彩云追月》再到激越欢快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四首钢琴曲引来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随后,激辩正式开始。正方认为作品在创作初期就拥有了很多属性,包括旋律所引发的情感共鸣,节奏所带来的背景律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作品的基调和传达情绪的方式,所以创作更为重要。而反方认为演奏者的演绎更能直击人心。双方二辩一改以往辩论赛风格,“儒雅”交锋收获评委点赞,通过你来我往的问答将讨论逐渐深化。在自由辩论环节,反方辩手以AI创作演绎为例对正方各个辩手逐一盘问,激烈攻防引得场上阵阵掌声,正方辩手则抓住“内容价值”和”形式价值”完善了逻辑链条。最终正方一辩与反方三辩获得最佳辩手,正反方四辩的两名选手晋级复赛。
韩鹏杰教授、辛晓红理事长为最佳辩手颁奖
嘉宾发言环节,陈灵研究员回忆了自己网络教育探索的心路历程。他表示,目前国内的教育方式方法仍以巴甫洛夫式的知识传授型为主,缺乏“建构主义“的视角,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因此2017年他本人牵头建设了1400教室,就是希望同学们在其中获得沉浸式交互式的教育体验。他还表示,辩论赛的形式能够让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激发创新思维,是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
嘉宾和辩手合影留念
西安交通大学 “国运杯”辩论赛旨在继承西安交大辩论赛的优秀传统,充分发挥辩论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融入课程思政内涵,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系列赛事。赛事由西安交大人文学院的“中国文化与文学精粹”“道家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钢琴演奏表演艺术”“书法理论与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论语的智慧”8门课程承担,将通过不同课程分别进行,经过交叉进行、层层选拔、评委严格评选之后,最终选出两支队伍进入决赛。
“国运杯”系列辩论赛由校友企业家李健、辛晓红伉俪发起的陕西国运教育慈善基金会捐资支持,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牵头,人文学院韩鹏杰教授发起,教务处及人文学院主办,希望传承交大辩论赛的优秀传统,将 “国运杯”辩论赛做成学校的人文品牌,充分发挥辩论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恰如其分融入课程思政,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该系列赛事通过中华网、西安交大陕西省天地网技术重点实验室郑庆华团队自主研发的SkyClass直播平台和B站现场直播。当晚辩论赛中华网全程直播,线上累计近16万人次观看,网友积极参与辩题互动,气氛热烈。整场赛事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华网、群众新闻、文化艺术网、抖音、今日头条、百度新闻、搜狐新闻、UC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媒体平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