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陕西省“西迁精神传承人”焦李成:践行西迁精神,与祖国同命运

2022-02-09 16: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践行西迁精神,与祖国同命运

——记陕西省“西迁精神传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教授

■通讯员 王丹 张丹 黄思婧 张若浛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西迁精神,跨越时空。在“寻找西迁精神传承人”主题宣传活动中,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入选陕西省“西迁精神传承人”。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焦李成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深造并在那里获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人生风华正茂的岁月是沐浴着“西迁精神”度过的,“听党指挥跟党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爱国情怀刻入他的血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成为他的毕生志向。

在上海交大,焦李成了解到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放弃上海的生活,到条件相对艰苦的西安创业拼搏的西迁故事。彭康、钟兆琳、陈大燮等老一辈“西迁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需要的领域艰苦奋斗。这种不畏困难、勇于拓荒,与党同在、与国同在的精神给了他很大震撼,也坚定了他以后扎根西部,建设家乡的决心。大学毕业后,焦李成选择追随先辈的“西迁”足迹,到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深造。在西安交大,他开始投入智能感知计算、图像理解与目标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研究,四十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焦李成一次又一次从“西迁精神”中汲取力量,“勇闯无人区”。

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低谷,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调整了研究方向,但是,焦李成决定继续做下去。他从“西迁精神”中领悟到一个信念,“西迁”是艰苦创业,是在“冷”的地方激情燃烧,所以做科研也要在“‘热’的时候做得好,‘冷’的时候坐得住”。焦李成也在不同场合,多次鼓励自己的学生做科研不能轻易受外部环境“冷热”的影响。

1990年,焦李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他获邀在第一届神经网络大会上作特邀报告,并成为当时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中最年轻的委员。也是那一年,他编写的《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出版了。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神经网络专著,填补了当时该领域中文文献的空白,之后被300多所高校选为教材和参考书。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外文献获取不易,中文资料更是少之又少,焦李成感到这种情况对我国人工智能的学科及产业发展极为不利,“西迁精神”那种胸怀大局、拓荒创业的激情又开始在他的内心撞击,于是他决心撰写中国自己的人工智能专著,这就是《神经网络系统理论》。

博士毕业后,焦李成选择将人生奉献给西部,奉献给党和国家,赓续“西迁精神”,投身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事业。他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保铮院士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并随后在西电任教至今。

想国家之所想,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西电,既延伸着中国高校中最长的红色根系,又是“西迁”中的重要一员,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展开科研攻关是西电的优良传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焦李成及其团队针对我国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应用瓶颈问题有待突破等问题,对基于自然计算的智能学习与优化理论及方法进行了长期、系统的深入研究,最终取得了四项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进展。一是面向高维、非结构化数据的回归逼近对高效、鲁棒的神经网络模型的迫切需求,建立了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连接稳定性判据,提出了多子波神经网络模型;二是面向相对“小样本”和海量大规模数据学习对鲁棒、快速学习方法的需求,构造了满足Mercer条件的尺度核和父子波正交投影核,把Mercer核推广到经验映射函数,建立了隐空间支撑向量机和隐空间主分量分析模型,提出了快速稀疏逼近最小二乘支撑向量机;三是面向大规模、多目标NP-Hard优化对高效、鲁棒优化方法的迫切需求,构造了免疫协同进化计算理论框架,建立了个体协同与竞争的智能体网络信息交互模型,进一步建立了协同认知免疫动力学计算框架,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提供了高效的方法;第四,建立的免疫协同进化和子波神经计算理论模型对数值优化问题、欺骗问题、组合优化问题、约束满足问题等基准测试问题的求解结果,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结果。2013年,这一系列学术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此外,焦李成及其团队提出了高维奇异性多尺度检测的概念与理论,建立了用于复杂影像的预处理、图像分析和数据压缩的方法和技术,研发了深度学习FPGA系统、遥感影像大数据类脑解译系统、国内首个类脑SAR系统等重大装备。先后荣获了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奖项。

心系人才培养,三十余载桃李满园

焦李成一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中国的未来不能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在西电,他参与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神经网络交叉研究中心,并开始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生,组建科研、教学团队。多年耕耘,西电于2005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本科生的培养,形成了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本、硕、博体系。

1958年,西电放弃迁校北京的计划,迁址西安,焦李成也传承了西电这份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建设在国内外都缺少先例,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焦李成及其团队没有怕困难、怕压力。他认为,人才培养体系重在质量建设,在他的带动下,智能学科的教师们全都积极行动起来,互相交流总结研、教经验,凝练育人成果。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已成为多所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范本。

2017年,西电成立了部属高校中的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学院现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国家首批),截止目前,西电是全国唯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及人工智能专业双双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高校,也是教育部试点建设的“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大学之一。

西电在人工智能领域累计培养了研究生2500余名,本科生2500余名,培养博士、博士后百余人,而且大部分工作在国家国防重点行业和西部地区。从西电走出去的,活跃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张艳宁教授,空军军医大学二级教授罗二平少将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京东数科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常州迪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贾颖,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TO马堃等。

锻造一流团队,同舟启航乘风破浪

一人不为众,独木难成林。焦李成明白,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蓝图要众人执笔方能绘就。多年的奋斗,这支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曾荣获三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支持计划”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成立了“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支持计划”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创新团队以及2个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了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科技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信息感知技术”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影像处理与安全传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教育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创新团队(滚动支持)等。

传承“西迁精神”,新时代担当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焦李成带领团队接过“西迁精神”的接力棒,投身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以焦李成团队为主力,西电不断在人工智能领域面向国家、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服务,获批陕西高校新型智库“人工智能研究院”,为教育部科技司、陕西省科协、西安市科技局、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工信厅等部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建言献策。2020年,西安市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焦李成团队为西安市编制了试验区实施方案,建立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西安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探索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和拔尖人才培养的问题。西电还首倡成立了“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联盟,同时也是西安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及陕西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近期,西电与西安昇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签署了遥感技术领域长期合作协议,目的就是利用其在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领域积累的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适于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人才,助推相关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之一,中国也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创新中心之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全新的挑战。焦李成认为,“西迁精神”就是科研人员迎接挑战、乘风破浪过程中的一个灯塔,“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就是鼓舞科研人员奋勇拼搏、科技自强的精神食粮。他时常用“胸怀祖国,主动作为,勇于探索,担当使命”、“投入基础前沿及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勉励学生,更以此要求自己,投身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事业中去。

教授简介:

焦李成,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人社部博士后管委会评议组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六-七届副理事长等。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及十余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评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等。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国际高被引学者榜单,列国际进化计算领域全球第5位,当选为IET Fellow、IEEE Fellow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批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是IEEE TGRS、IEEE TCYB等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上一篇:西安交大召开文化生态建设研讨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