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2021的尾声注定不那么平凡,疫情来的让人措手不及,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
12月9日 西安首例病例报告
12月23日 学生限制出入校园,教师凭一线工作证明出入小区学校
12月25日 保障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安全进行
12月27日 辅导员入驻校园,24小时值守
12月31日 所有同学限制出入宿舍
元旦
……
随着管控力度的加大,大家的各种情绪也浮出水面。
“老师,我家孩子住在校外,现在要怎么办呀?”
“老师,我儿子今天生日,他到现在还没吃饭,是不是学校送饭人手不够?”(同学不跟家长沟通学校情况,家长道听途说,瞎操心。)
“导员,考试会不会推后?”
“老师,我舍友太吵,我没法上课。”(疫情发生后,同学们都在宿舍上线上课程)
“老师,我们还能回家过年吗?”
“老师,我们会不会取消寒假,直接开学?”
“导员,我们学校没有病例为什么要封楼?”
“老师,我的药快吃完了,不让出去怎么看病开药?”
……
焦虑、暴躁、恐慌……
所有的人都不淡定,所有的情绪都到了临界点,一触即发。我要做的就是,在爆发之前,扑灭所有可能引燃爆点的火花,“开闸放水”倾泻积压的情绪。
核酸做了吗?健康日报了吗?核酸队尾现在排哪儿了?
这是我的每日三问。问的班长头皮发麻,问的同学们见我消息,不用看都知道是什么。
督促同学们做核酸检测是每天的首要任务;解决同学们的“急难愁盼”是日常的重中之重,和我一起驻守一线的同事们制作了线上《急难愁盼收集问卷》,随时集中反馈同学们的需求;除此以外,最令人担心的,还是因为疫情,同学们中出现的一些不良情绪,为此,书院负责心理的老师开通了线上心理咨询。
无论是在校还是居家的老师都竭力在线上、线下发现、疏导、缓解、解决同学们的各种状况。所有人各展所长,只为在这疫情肆虐的寒冬为彼此添一分温暖。
时间拉回到几天前,看着西安疫情数字的攀升,我的内心很忐忑,祈祷疫情赶快控制住,然而,随着管控力度的一步步加大,心里已经隐隐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2月26日晚10点,我接到学校号召学工系统人员入驻校园抗击疫情的通知。一方面很担心在校的同学们,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家里的两个老人。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父亲看出了我的犹豫,只说了一句话“我们俩在家不出门,你放心去工作,那么多学生娃可不能有闪失。”这句话让我义无反顾地背上行囊,没错,学校不能有闪失,学生不能有闪失,每一名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守住学校,守住学生,就是守住千千万万个家。
我和同事们一起入驻校园,与同学们同吃、同住,24小时在一起。同学们下楼就能在办公室找到我们,随时可以敲开我们宿舍的门。我们是同学们的定心丸,是解困匙,是镇定剂。
我们给同学的承诺是:“你们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
辅导员和同学们在一起,我们和你们在一起。疫情还在肆虐,校园却无比温暖,管控时间虽不长,我们却一起经历了很多。
从康桥苑回彭康书院的坡道上,一个男生捧着四盒盒饭,一个趔趄,最上面的一盒打落在地,饭食洒了一地,男生愣了一秒,赶忙放下“幸存”的盒饭,收拾地上的残局,没有工具,只有上手,地上的饭菜,手上的油污,怎一个狼狈。身旁忽然有人停驻,一包纸巾递了过来,男生赶忙道谢,收拾残局后,返回康桥再买盒饭。他们大概并不认识,然而,一个给予了一张纸巾的温暖,一个坚守了对同学的承诺。
核酸检测队伍真的很长,瑟瑟的寒风,瑟瑟的我们,抱怨是有,但没有人缺席,更不用担心插队的问题,这大概是高素质人群的基本素养。
辅导员维持秩序时,遇到相熟的同学玩笑,“导员,穿马甲的有暖宝宝,我们没有。”
被辅导员笑怼,“穿马甲的站几个小时,你替他站,我也给你发。”
从来安静的年级大群,这几天分外热闹。
“现在队尾已经在绕外文楼了”
“队尾已达梧桐苑,大家缓来”
“这会儿速度上来了,15分钟排到,速来”
“宪梓堂即到即检”
“这辈子没见过这么短的队”
……
住在检测点附近的同学自发的做起“瞭望哨”,排队的同学不定时汇报队伍情况,只为了让其他同学少挨冻,让检测顺利完成。
30日,夜,学校紧急下发《学生公寓出入证》(每张出入证每次出入一人,每天可以使用三次)开始限制出入。机智的同学们开始在群里共享出入证使用攻略。“如何高效完成多人次核酸检测、洗澡、购物、吃饭”成了一项研究课题。
因为疫情,号称社恐的同学们,开始主动督促身边人,因为疫情,一向自顾自卷的同学们,开始彼此相顾。
同学们对自己的要求是“约束好自己,督促身边人”,大家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战胜疫情,四海升平,回家过年。”
当时钟的长短针一起指向“12”,校园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新年快乐!”。
在这个冬夜,我们送走了2021,迎来了2022,我们对战胜疫情信心满满,我们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在这个冬夜,我们彼此不孤单,辅导员和同学们在一起,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守护你们的成长,让你们守护我们的希望,我们始终在一起。
2021已逝。
2022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