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三好三有”导学文化,增进师生情谊,促进师生共同成长。6月17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材料与信息转化(BIT)团队在南校区G楼421会议室举办毕业生座谈会。会议由团队负责人吕锐婵教授负责组织,团队全体师生参加。
会上,吕锐婵教授感谢了2021届毕业生对团队发展所作的贡献,并祝贺他们带着优异成绩步入人生的新阶段。吕老师回顾了和同学们在团队相处的点滴时光,感慨良多!她表示,三年来的工作交流和团队活动让她看到了每一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在和大家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她看来,BIT不仅是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一个活泼有爱的大家庭。她祝福每一位即将“离家”的毕业生生活美满、前程似锦。
在吕老师的真情带动下,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分享自己在团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获得的感触和心得。毕业生刘军表示,BIT团队给了他一段丰富而充实的研究生生活,三年的科研经历让他从“科研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生化人”。在此期间,吕老师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对工作的热爱无时无刻不感染着他,更鼓舞着他不断向前,在科研之路上收获累累硕果。他勉励师弟师妹们要好好学习,认真科研,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断取得优异成果。
交流过程中,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团队开展学习、科研和文体活动的精彩瞬间。一张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师生相处的美好时光,也留存了BIT大家庭的温暖与爱。不仅如此,吕老师还和大家聊起了团队在2020年发表的10篇SCI论文。她与每位同学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课题,进一步指导今后的研究方向,鼓励大家鼓足干劲,努力科研,向团队中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刘军和徐丹阳同学学习。聊完科研工作,吕老师又将话题引向团队活动。她强调,我们团队就是要科研、生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大家集思广益,下周再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从祥峪森林公园爬山,到农家乐烤肉;从篮球场上运球时的矫健步伐,到羽毛球场奋力扣杀时的飒爽英姿;所望之处,尽是BIT人的身影;所闻之声,尽是BIT人的欢笑。
最后,吕锐婵教授再次向毕业生表达了祝福和期盼。她强调,“日积跬步,足至千里”,希望2021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继续发扬团队精神,坚持学习,不断成长,在人生新的阶段实现新的精彩。同时,也希望团队能够继续传承“三好三有”精神,在科研道路上“直挂云帆济沧海”。
据悉,生物材料与信息转化(BIT)团队2020年共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Chem. Mater.论文(中科院一区,IF10.2)将DDSCAT用于精确指导发光粉强度,所设计的梭形结构发光粉具有精准的表面金粒子分布,这一结构与跟光敏剂/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联合应用于诊疗以及线粒体标记。2021年开学至今,团队获批多个项目,包括横向项目2项,校前沿交叉研究院项目、专著资助项目各1项,发表第一/通讯SCI论文3篇,其中Analy. Chem.论文(中科院一区,IF6.8)被多次引用和报道。文章采用生物信息挖掘靶点,并将其抗体与稀土发光探针结合,当静脉注射探针后,能够对原位肺癌及微小病灶精准显影。除了出色的学术成果,团队还积极服务社会。2021年6月,团队开发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照片AI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医院内分泌科,具有可媲美专业医生的准确度。最后,祝福生物材料与信息转化(BIT)团队在“面向国民健康,面向国际前沿”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