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三全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科研育人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是科研育人的核心。针对科研育人普遍存在广度、深度、高度不足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从多个维度发力,全面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是改革科研管理制度,用制度设计激发师生科研活力,提升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学校出台《自然科学科研项目(课题)过程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课题)过程管理办法》等文件,把人才培养、科教融合贯穿选题设计、立项审查、技术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对于学生主动撰写论文、申请专利持肯定态度,保护学生的批判性精神,提升科研育人的深度。自然科学方面,支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学生类项目135项,经费482万元,支持创新团队类项目28项,经费5492万元,引导、鼓励学生开展独立完整的全过程科学研究。人文社科方面,设立马克思主义专项、思政专项、辅导员专项等科研专项,有力推进科研育人。2019年,376名学生参与人文社科纵向、横向以及校级项目研究。组织学生积极申报陕西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4个获奖成果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改革评价体系,把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作为教师首要职责,全面考察师德、业绩和公共服务等情况。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与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
二是完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科技工作道德行为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管理体系。要求从事科研的老师从选题、项目研究、成果发表等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严格遵守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成果鉴定、学位授予等工作中实施同行评审,坚决杜绝数据造假、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强化学术自律、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和学术风纪建设,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科研全过程和各环节。印发《学术委员会章程》,依托学术委员会下设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会开展学术诚信有关工作,强化对学术道德规范情况的监督和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处理,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组织专家编写师生学术规定与学术道德读本等,设置专业学术道德修养提升课程,邀请各级科协、学会等开展科研诚信警示教育。
三是强化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修订《促进自然科学学术繁荣的实施办法》,支持鼓励各级学院开展主题新颖、形式灵活、注重实效的学术研讨交流。举办“火炬讲师论坛”“思源论坛”“创源论坛”“北斗论坛”“跨学科高端论坛”等活动,形成学术活动品牌。多次举办科技活动周,面向校内外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通过成果展示、讲座培训、参观实验室、现场操作演示等展示科研成就,培育科学精神。在2020年“科创月”活动中,举办高端学术论坛65场、学术报告31场,参会交流的两院院士72人、高校领导及著名学者近400人,总参与人数达34000人次,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及平台。举办三届“科技?人文?社会”新时代重大问题跨学科合作与交融高端论坛、近90期“青年教师跨学科论坛”,鼓励师生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组织申报并获批国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及陕西省等创新团队10余项,涌现出一批以人工智能、能源动力领域研究等为代表的科研育人大团队。
四是开展名师科普宣讲和重点科研基地科普活动。2020年,面对肆虐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学校将科普育人作为防控疫情的重点工作和长效机制来抓,涌现出陶文铨院士、二附院感染科主任党双锁、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杨拴盈等科普宣传典型老师,他们利用网络公开课、大众媒体、专题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讲解新冠疫情相关的科学知识,提供防控建议,勉励广大青年面临困难时秉承科学精神,做到坚韧不拔、从容不迫,培养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充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暑期课堂、夏令营、参观交流等形式,累计接待大中小学生1600余人次,促进大中小学生在参观实验室的过程中开拓科学眼界、体验科学知识、感受科技魅力,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