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荣誉教育峰会在西安交通大学科学馆召开,大会主题为“荣誉教育新时代的使命与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副处长郝杰、陕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高巍、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杨鹏、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东康中学校长张新民等出席会议,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等来自全国55所高校荣誉学院的177名代表参加大会。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主持开幕式。
王树国对与会人员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对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第四次工业革命带领人类进入未知的发展领域,现有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先行改革、试点,站在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探索拔尖人才培养变革的新模式。本次大会集大家之智慧,共同探索和思考涉及我们国家命运和发展的新问题。放眼世界,肩负创新人才培养光荣使命;跨越发展,探索创新改革发展有效路径;支持引领,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格局。
陈建有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情况。他主要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成果等方面将西北工业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他指出,西北工业大学将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弘扬基础扎实工作朴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培养领军人才、彰显高校担当等多角度丰富学校的荣誉内涵,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实践。祝愿与会人员在西安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郝杰发表致辞。她表示,荣誉教育旨在给富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其潜力得到更大地开发。2009年国家启动拔尖计划,2018年在拔尖计划1.0十年探索的基础上,坚持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的总体思路,启动拔尖计划2.0。努力使拔尖学生实现“四个有”,一是有通道,构筑少年英才早期发现机制,引导优质学生投身基础学科;二是有方向,加强使命驱动,增强拔尖学生的内生动力和志趣,引导他们立大志、明大智、成大才、担大任,勇攀高峰,探索未知,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和人类未来紧密结合起来;三是有空间,注重个性发展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平台;四是有机会,强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完善国内外双向合作机制,为学生接触国际前沿知识提供机会。
高巍表示,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积极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充分结合省情,创造性实施“四个一流”,即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高等教育贡献了陕西方案。本次大会将深入研究探讨符合新发展时代的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及路径,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会设立一个主会场及两个分论坛。主会场上,郑南宁院士、王学文教授、外籍专家Mohammad Torfeh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郑南宁以《人工智能与教育》为题,强调要将人工智能和计算的力量带入所有学习领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挥想象力。他指出教育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将爱融入教育中。王学文从柔性电子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应用等方面作了介绍,并表示柔性电子需要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要加强柔性电子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和顶层设计,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研发平台。Mohammad Torfeh指出大学是经济生态系统的创造者,大学的教育应该与当前企业发展的新型技术相结合,让企业广泛直接地参与到课程中,使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前沿,为新经济做好准备。
随后,各高校作经验交流分享,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实验学院院长王掩刚、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分别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育的初心使命与守正创新等主题作了交流汇报。
分论坛上,各校代表分为两组,针对“荣誉学院建设及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两大主题进行深度研讨。来自18所高校荣誉学院的教授及代表就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拔尖学生选拔、培养,荣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双院育人等开展交流。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交大西迁博物馆。
21世纪以来,全国各高校先后成立荣誉学院,开启了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新阶段。自2015年首届以来,全国高校荣誉教育峰会已举办6届,参会学校从最早的C9联盟高校,逐步扩展至E9联盟高校,乃至“拔尖计划2.0”基地建设高校。召开荣誉教育峰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家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共同开创拔尖人才培养创新的新范式,共同提高精英教育的水平,进而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助力高等教育建设高质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