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一个苍茫、坚硬而又炽烈的名字,1972年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贫瘠的自然条件和匮乏的物质资源导致了其特殊的生态贫困,形成了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区。“西海固”,以“西”字打头的西吉县更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成为宁夏脱贫攻坚战最后的主战场。在与贫困旷日持久的战斗中,2020年11月16日,西吉县作为宁夏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个堡垒,退出了贫困县序列,至此区内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夙愿如期实现。
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的背景下,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成为新的重点难点。2月18日至24日,西安交通大学“一路向宁”先锋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宁夏西海固进行实地调研,选择了“西海固”中贫困程度最深的西吉县硝河乡以及偏城乡花儿岔村为调研地点,通过直观感受当地脱贫成就,总结其脱贫经验做法,分析其发展局限和难题,探索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为少数民族贫困片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西吉县贫困村的缩影——花儿岔
大山深处的花儿岔村土地贫瘠、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单一,是西吉县诸多贫困村的缩影。花儿岔村位于偏城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全村农业户籍人口187户776人,其中常住人口111户4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99人,非建档立卡26户86人,低保户82户107人;全村98%以上人口为回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花儿岔土地总面积8500余亩,耕地面积5820亩,人均耕地7.62亩。截至2020年9月,贫困发生率0.84%,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9928元。
双老户通过养殖蜂蜜实现脱贫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力量攻克减贫脱贫过程中,交通不便、贫困落后的花儿岔村在不断蜕变。2月18日,实践团队在花儿岔村调研时了解到,对村民而言,交通与收入是脱贫过程中改变最明显的。由于被困大山深处,每次进城赶集都特别不方便,“现在方便多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每天都会有公交从这里通向集市”,一村民笑呵呵地说到。同时,来自政府的各项补贴使村民们干劲十足,提升了群众自身的“造血”能力。另一村民谈到:“我们除了会领到红十字会发放的大米、衣物、棉被等生活用品之外,还有养殖补贴、种植补贴等。现在各家养殖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我近两年养了10箱蜜蜂,每年不但会有4000元的补贴,村干部还会帮忙销售呢。”
花儿岔村支部
与村民们交谈之后,调研团队来到了村支部,年后的花儿岔村支部略显清冷,村干部仍低头忙碌着。村干部介绍了花儿岔的脱贫情况:花儿岔的地形造就了其单一的种植和养殖产业,所以产业扶贫主要以牛羊养殖业、玉米和马铃薯等种植业为主,包含了对青贮池建设的补贴。2020年全村完成种植业验收78户,补贴资金22.88万元;养殖业验收63户,补贴资金54.3万元;见犊补母前两季度共计验收405头,补贴金额20.25万元。而金融扶贫等也主要用于牛羊养殖和种植。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花儿岔实现了安全住房、自来水通水入户全覆盖。截至2020年,花儿岔共落实帮扶资金2764万元,不断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村容村貌及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吉县脱贫涅槃影像的其中一帧——硝河乡
硝河乡位于西吉县县城东南,距县城8公里,中静公路穿境而入,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全乡辖12个行政村,共计2.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85%,是一个回乡风情小镇。截至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期间,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9.5%下降到0.95%,10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
在硝河乡政府调研时,实践团队找到了负责脱贫攻坚的董乡长。在交谈中了解到,硝河乡的脱贫措施有五项,即“五个一批”,其中最有效的扶贫措施为产业结构调整——川道区推行冷量蔬菜种植(农民每亩土地提供600元流转费),山区将产业调整为种草养殖(现已实现人均1头牛、户均5头牛以上)。谈到硝河乡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董乡长认为解决农民收入是扶贫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硝河乡因为自然条件等原因造成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局面,大多农民只能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而如果脱贫群体中有大病户、残疾户、双老户等,就会出现收入难以保障的情况,只能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其正常生活。因此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也是未来5年时间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在解决收入问题时,常有“藏富于民”问题出现,即依赖于国家的扶贫政策、自我发展不足、“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经过近几年的转化,现仍有20%到30%的人依赖性比较强。另外生态脆弱、产业单一、无产业链也是解决收入问题的难点和未来5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点。
董乡长向调研同学介绍硝河乡脱贫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不管是花儿岔村还是硝河乡,脱贫攻坚始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片面看待。扶贫者要分清受众群体及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才能稳定脱贫成果;研究者要另辟蹊径,深入基层体察民心民愿,才能提供更有效的脱贫政策建议。